——中国首个与教育同级的“学育”平台!大兴“学育”,点亮灵*的光照耀学生的学习!
——————
——摘自李从国博士正待出版的专著《学育:通向“学神”的天梯》前言
我和读者一样,每天都会看到成千上万的学生家长们劳苦奔波,端着一张愁眉苦脸。愁什么?生存压力巨大,处处都有强人占领,到哪儿寻求油盐柴米。苦什么?孩子的成绩平淡无力,有的甚至是班级排名倒数,将来如何是好。还有更苦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能使的方法都使了可以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然而孩子的成绩仍然没有冲出困境的迹象,落后变成了恶性循环,望子*望女成凤的期望破灭,这些家长和学生更是苦比*连,而且苦中带着生生的痛。
育人成长有两只翅膀,一只是教育,另一只是学育。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是由监管严格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的有原则、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灌输给学生的过程。所谓“学育”,指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血脉影响,以及孩子个人内在的自觉磨砺生发成长的过程。教育来自学校和老师,是外在的知识传授灌输;学育来自家长和学生,是内在的成长磨砺生发。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意识)认知系统相联系,学充与学生的灵*(潜意识)感应系统相联系。教育的要求是提高教化的技巧,学育的要求是提升学习的格局。教育是成长的主渠道,学育是成长的催化剂。教育重要,学育关键。一教一学,相辅相成。这就是我们眼皮底下育人成长的天经地义。然而在现实中孩子成长事实上只有一只翅膀——教育,另一只翅膀——学育没有长出来。缺少学育的成长跟只有一只翅膀的鸟一样,然而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教育是可敬的,它在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4%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且教育自主空间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条件下,承担了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社会教育事业重任,真可谓劳苦功高,我们的社会要向所有的教师们三鞠躬。然而教育是不如人意的,今天国人的社会素质就是教育的产品,这个素质是令人纵眉的,远远不适应新时代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很多学者把国民素质的提高寄望于教育的改革发展,这种想法表面上似乎无懈可击,然而本质上是说了等于没有说。因为社会生活是连续的,犹如人的呼吸一样,学生不能等到教育完善了再成长,而且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代,类似教育等其它方面的问题还很多,解决得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故对咱们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期望教育会成为什么样子,而是要在当前既有的教育条件下,如何添加新的途径让他们尽可能得到充分的成长。
在教育发达成熟的国家,教育承担了大部分学育功能,家长除了必要的亲子引导而外毋须多加负担,学生内在的磨砺生发成长可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鼓励、暗示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现实中,实际的教育要完成自身的社会事业功能就相当不容易了,没有余力帮学育的忙,几乎不具有学育功能。而且由于人口多人们的生存压力特别巨大,家长们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寻求油盐柴米上了,整天“5+2‘白加黑’”疲于奔命忙于生计,没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更无“学育”的意识,客观上把孩子育人成长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再而且由于社会对学育集体无意识,学生成长必须的磨砺痛苦的自觉沉睡了,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破茧成蝶”、“破壳而出”的成长体验。我国独生子女时代及以后出生的人们,个人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力呈现下滑趋势,令无数有识之士感到无比担忧。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错把现实中没有学育功能的教育,当成了发达国家功能全面的教育来看待,家长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育人成长的天大事全推给学校;另一方面是现实条件下育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学育,却近似空白。结果是:成长残缺,成才率低。这个事实无疑是教育最直接的“成果”,也是学育缺失最无奈的痛苦。
人是价值的极限,天下最高的学问莫非“人学”。人活心上,“人学”的核心是“心学”。育人成长是一项极为复杂、长期、精致,给人与知识和智慧的心灵工程。教育做了单方面从外在传授灌输知识的工作,而人的内在自觉磨砺生发的成长工作——即学育的工作,教育无此功能,家长没有警醒,学生缺乏自觉。本书主题“学育”——就是以提升个人素质为宗旨的“心学”在育人成长方面的应用,是从“心学”作为私学、己学的角度出发,直面现实,直指人心,真切笃实地钻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去为扫清各种影响学生万物之灵天性绽放的心智障碍服务的“心灵成长学”,它不是哲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而是纯个体性的“成长私学”。犹如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一样,学生改变不了外在的教育但可以建立内在的学育。
望子*望女成凤,是中华传统,也是人之常情。为了让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健康成长,很多家长一门心思给孩子找好学校,敬好老师。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时,家长仍然一条路走到黑继续找学校、求老师、开小灶、补外课、请家教,不惜花血本解决问题。然而当反反复复万般手段浑身解数都使尽了孩子成绩仍无改观时,家长无可奈何,孩子灰心丧气。试问家长们,外在教育修复的路走不通了,为什么不在内在学育里开路前行!
实话实说,目前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还是不错的。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出了问题,特别是陷入百般手段都使尽了仍然冲不出“学分低下、提升迟钝”的恶性循环时,问题其实不是出在教育不足,而是出在学育缺失;不是出在外因,而是出在内因;不是出在学校老师身上,而是出在家长学生心上。此情此景无论你沿着教育的逻辑着多少急、求多少人、补多少课、操多少心、流多少泪,都没有用。同龄同班同学同师同课,为什么学习成绩有如此大的差距?家长和学生只能反过头来找自己的原因,反求诸己,开启在教育那里得不到的学育,沿着学育的路线切实开发和提升内在的学习力,才是唯一的出路。学习没有力量,接受没有容量,学育的帆举不起来,再好的教育也白搭。
决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不是表象上的读书听讲、练习作业、校园生活等心理意识层面的系列行为表现,而是实质上的品格责任、学习心境、意志磨砺等灵*潜意识层面的多种因素的聚焦。犹如太阳天用凸透镜点火一样,学习的情景好比是调整距离,透镜的聚焦度好比是学育的心性,透镜聚焦度不够再怎么调距离终究是点不燃火的。学神学霸们各自的学习习惯可以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无疑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性。学育的真谛,是根据学习是一项心灵工程、以及心圣王阳明“万化根源总在心”的心学原理,钻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引领学生激活心灵的力量,绽放灵*的光辉,提高学生学习文化感悟天化的能力。
犹如健康是良好生活方式长期坚守的积累、疾病是生活方式长期放纵的叠加一样,好成绩好习惯是点点滴滴长期采摘的果实积累,坏成绩坏习惯是亏欠遗漏长期叠加的陷阱排布。育人成长贵在长期培养、精心呵护、磨砺生发,优秀的教育和健康的学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
人是天地的造化,人是小宇宙,宇宙大身心,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天齐地等的尊严和地位,都具有从生命起源开始几十亿年天地大道自然选择、进化并沉积在潜意识里的无比强大的心性和学习感悟能力,学生是没有自卑理由的。莎士比亚曾无限感叹:人是多么美妙的杰作啊,崇高的意识,无限的能力,优美的仪表,举止若天使,灵性媲神仙,他们是天之骄子,万物之灵!只要是正常出生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完美强大的心性,都具有充当学神的能力!学生学业不济,成绩不好,归根到底是心性出了问题,蒙上了很多不利于学习的尘土。学育的直接作用,就是清洁心灵的蒙尘。
非常令所有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阶层激动的是,今天,中华文化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解放,那就是新时代的曙光给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中华文化瑰宝——“王阳明心学”解禁了,中华民族个体成长获得了最鲜活、最直接、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保证。人的成长,终于回到了人性的路上。本书的“学育”法理,就是王阳明心学之于育人成长的笃实应用。没有王阳明心学的解禁,就没有学育时代的开启!
天下所有为孩子学习成绩苦恼的家长们,若想让孩子学业冲出困境,塑造学霸,打造学神,让孩子这粒天性饱满的种子尽情绽放天性的话,请你要求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外,还要给孩子装上学育的翅膀,钻进孩子的内心去激活孩子的灵*来帮助学习成长,以优秀的教育、健康的学育来武装孩子的成长。
成绩不好不用愁,用心牵手学育,只是暂时的;想当学神急不得,潜心修好学育,便是迟早的!
作者简介:
李从国,出生贵州省纳雍县,穿青人。现任中国科学院中科建设副总经济师,北京中博联创经济策划中心主任,全球贵州博士网CEO。大学数学本科出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学科班博士;知深经济学家、共和国央企改革“抓大放小”、“关键少数”首倡者;《世界经济宣言》主笔起草人;“绿色经济发展”“绿色GDP”倡导者;原凤凰博报点击量1万大V;“天人相宜”心学创始人;“上健康”伦理第一人;信息科技时代“BIT”定义者;中国第一博士俱乐部-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主席;“学育”理论开创人,《中国学育网》创办人。学育首席导师。
长按“学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