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河北大工匠
工匠精神在现代闪光
张宝成:百姓舌尖上的设计师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传承人、保定会馆出品研发总厨张宝成
人物名片
张宝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传承人、保定会馆出品研发总厨、河北省餐饮业“冀字号”品牌专家库专家、河北省“冀字号”菜品研发基地领衔大师、河北烹饪技术领*人物。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他与梁连起、李福喜两位师父参与挖掘直隶官府菜,使直隶官府菜成为首批国家级和省市级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河北饮食文化的空白。他多次在国内外的烹饪比赛中获奖,为传承、弘扬冀菜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保定市五一劳动奖章、保定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工匠速写
科班出身的张宝成对于厨师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会做菜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厨师,不仅仅需要的是手艺,还是一个要用“心”的职业。
从17岁学厨,张宝成从事厨师行业30年,他的一颗心完全扑在了餐饮上。食材的选择、营养的搭配,火候的掌控,盛菜器皿的运用,摆盘的设计,无一不是需要用心完成的。普通的食材经他手烹调,成为艺术品,有了灵*。食客说,品尝张宝成师傅做的菜,是一种全感官的享受。
能吃苦,使得他练就了一手灶台上的硬功夫,一手大翻勺练得出神入化;爱读书,给他的身上增添了一些书卷气,对保定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如数家珍。二者相加,则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厨师精气神儿。他将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人的需求融会贯通,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张宝成与同事交流刀功技艺
01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张宝成是家中的老幺,也是班级中的“尖子生”。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为减轻家里负担,张宝成年初中毕业后选择学习烹饪。那时的张宝成对烹饪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于学习烹饪,张宝成有着朴实的想法:百姓什么时候都要吃饭,干这一行肯定不会失业。
在丁、条、丝、片刀工切配练习中,在前翻、后翻、侧翻的勺工训练中,张宝成雕刻着“心里美”萝卜,喜欢上了厨师这个行当。
上课时,张宝成在学校苦练基本功,回到家他也没闲着,用萝卜苦练雕花。“雕下来的萝卜也没浪费,我妈把它们剁了馅儿做成包子。”张宝成笑着回忆说。
三年后,张宝成被分配到保定市饮食公司。由于勤奋好学,张宝成得到了师父的青睐,时不时指点一番。那时,张宝成的口袋中都会装着两块手布,一块是自己用,另外一块则是为师父准备的。
年,饭店里用的还是煤火,张宝成每天担煤、烧水、给师傅洗手布,拿着菜端着鱼汤追着师傅品尝指点。就这样,张宝成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常人三年走完的学徒路。师兄弟们轮着上灶的时候,张宝成已经不需要轮灶了,因为基本功扎实根本不需要下灶。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饮食公司举办了一次烹饪比赛,名为“技术状元赛”,报名的都是有着数年经验的老厨师。张宝成得知消息后立即报了名。刚入行的毛头小子报名状元赛,同事们纷纷笑话他不自量力。他却不以为然:“怕什么,重在参与。”那次比赛,张宝成获得了第三名。他说,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拿名次,是为了学习、找差距。
工作中,张宝成是与众不同的。他爱读书,深谙实践需要理论支撑的道理。他说,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每月元工资,除去交给家里的元,他要拿出50元钱订各类烹饪类杂志。《饮食天地》《中国烹饪》《四川烹饪》《中国食品》等当时的畅销杂志,他都订了个遍。平时,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饮食的文章也要剪下来,博取各家精华。
年,饭店里有客人点了一道“布袋豆腐”。这可难住了厨师们。菜单上并没有这道菜,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却不忍回绝顾客。
“我来试试。”说话的是张宝成。原来,他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道菜,根据书中记录的方法,张宝成做的布袋豆腐得到了顾客的夸赞。
张宝成有记笔记的习惯,遇到有感的文章就会记录下来。“任何人都不要有意无意地给自己定下太大太高的目标,一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理想都是空想,空想对一个人的奋斗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张宝成在学习过程中写下的一句话,至今还夹在书中。他说,每个人在一定的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下不同的小目标,一点点地实现它。很多时候并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张宝成与同事交流菜品原料是否新鲜、充足
02无中生有,直隶官府菜获“中国创新菜系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