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巧刀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进马龙探菌香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TUhjnbcbe - 2025/4/28 19:36:00
北京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是远近闻名的“菌子之乡”,当地森林繁茂,满眼披绿。每年从六月开始,阵阵夏雨过后,一座座青山上,青头菌、干巴菌等各种野生菌便雨后春笋般从土里钻出来,带着泥土与青草的芳香。

野生菌带活了当地的经济。当下的马龙,有一群“菌人”特别繁忙,他们为市民的生活增色生香。现在,记者就带你去这里探访各类“玩转”菌子的达人,一起体验捡菌、收菌、制作菌子佳肴的乐趣。

刘家顺。

方圆十里菌子全包,“菌大王”就是他

人物:刘家顺,马龙区马鸣乡的“菌大王”。

菌事:捡菌儿、贩菌儿,三十年前跟着父亲一起做起了赎卖野生菌的生意,这一干就是一辈子,练就了“识菌”绝技,收菌儿发家致富。

一年菌子成熟季,捡菌人的步伐快了起来,因为捡菌就是“捡钱”。在马鸣乡每个村寨,到处都有收野生菌的站点。“收菌人”作为中间商,从菌农手中赎菌,之后运输到更大的市场出售。

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用心打理也能致富。马鸣乡的刘家顺,被当地人称为“菌大王”。三十年前,那时他才十八岁,跟着父亲收菌子,一干就是一辈子。

采访时正值艳阳天,我们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炎热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他收菌子的脚步。

走进马鸣乡野生菌收购站,只见刘家顺正在忙着记账、称菌子、接电话,几个工人在分拣菌子。刘家顺闲下来时,记者同他聊了起来。

在刘家顺眼里,收菌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十八岁跟着父亲在当地收菌子时,因为乡里交通不便,父子二人只能用双腿“丈量”各个村庄。他们每天必须走着到各家各户,挨户询问是否有菌子可以收,时间长了,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

后来,随着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终于可以开着车到各村转着收。现在,刘家顺是当地收菌子时间最长的一户,由于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便越做越大。虽然有了名气,刘家顺并没有“飘”起来,而是继续脚踏实地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做买卖。

在当地人眼里,刘家顺一直是一个实诚、值得信任的商人。因为价格公道、待人实在,很多人都愿意把捡到的菌子送到他那里卖。他自己也说,做这个生意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菌农们辛辛苦苦捡来菌子,卖出后的钱是他们的血汗钱,也是他们生活的保障。

“作为收菌子的中间商,只能用一颗真诚的心才能换来这么多人的信任,大家放心地把菌子卖给我,钱挣得也踏实。”刘家顺说。

三十年来一直与菌子打交道的刘家顺,对菌子的品种和价位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随便拿个菌子放在他的眼前,他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来自哪里、什么级别和价位。菌农们说,这样的“本事”不是一般收菌人能够掌握的。

集中到收购站点的各种菌子。

因为生意越做越大,刘家顺摆脱“小摊贩”身份,发展成当地群众眼里的“菌大王”。刘家顺现在认为,如何通过收菌子来赚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为当地的菌民们干点实事,让他们收入更多。

浦仕平、赵玉花夫妇。

包个山头捡菌,就这么任性

人物:浦仕平、赵玉花夫妇,马龙区马鸣乡人。

菌事:包下多亩山头,围上栅栏,带着八九个工人吃住都在山上,每天的工作就是分片区漫步林区,任性捡菌,没有人会来和你抢“菌子”。

盛传曲靖菌子看马龙,马龙菌子看马鸣。今年42岁的村民浦仕平,是马龙区马鸣乡马鸣村委会大麦地村小组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就随着父母满山跑,捡菌、吃菌儿,对家乡的每一片山林都轻车熟路。

每年从六月份开始,浦仕平夫妇的主要工作就是“捡菌”。以前在家附近周边的山林满山跑,每天收获不定,一天能有几十元几百元的收入,一年捡菌子能卖三四万元钱。

“原来捡菌也可以是一个养家糊口的事业,后来我们干脆包个山,专门自己捡!”浦仕平笑着说。

年,浦仕平夫妇结合当地要设立野生菌扩繁保护基地的政策,主动出击,承包了马鸣村小组山腰坟多亩山林,山林用栅栏围起来,走上了包山捡菌之路。

每天黎明,浦仕平和他的妻子拎着篮子和捡菌的钩子,带着期待钻进山林,开始一天的“寻宝”工作。记者追随浦仕平夫妇勤劳的步伐,一起进山,一路见证他们捡菌的苦与乐。

“哇!快来看,好大一朵青头菌!还有干巴菌……”一走入林区,记者目光就被藏匿在草丛、树下的各种菌子所吸引。在林间,浦仕平一边自己捡菌,一边向记者传授各种捡菌技巧,比如杨梅树下多长青头菌,高耸的松毛下一般轻轻扒开就有菌,各种捡菌诀窍娓娓道来。捡菌对浦仕平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一次意外发现一大片干巴菌,当时那个兴奋劲简直无法言语!”不到20分钟,竹篮就被各色野生菌装满。浦仕平说,包山有个好处,山上的菌子归承包人所有,因此采摘的时候刚冒出来的小菌不采,菌窝不用钩子、镰刀刨挖,可以保证野生菌的产量和质量、保护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浦仕平包山合同期十二年,今年是承包期第四年,山林太大,他们夫妇两个管理不过来,每到出菌子的时候,要雇用八九个村民来帮忙捡菌;各个点的工人分片管理林区,搭一个简易房子,吃住都在山上,每天早晨六点到九点,下午四点到六点就开始捡菌,大家采摘的菌子再由浦仕平开车绕山一圈统一收集起来,送到马鸣乡野生菌交易市场出售给菌贩。每年他们采的菌子销售额在二三十万元,除掉工人工资、包山费用等,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黄牛肝菌。

据马鸣乡食用菌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吴贵荣介绍,马龙的菌子目前可食用的有多个品种,菌子的品质与口感都非常好。据不完全统计,马龙全区年产野生菌余吨,其中马鸣就占一半产量。

“当地群众一家两到三个人,每年捡菌子的收入有两三万元。随着野生菌价格攀升,周围村民掠夺式、过度采摘,野生菌的生长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年开始,马鸣乡启动野生菌扩繁工作,旨在倡导适度采摘,合理利用当地森林植被,走封山育林和育菌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乡内建设了山腰坟、大麦地、白泥塘、羊街子四片上千亩的扩繁保护基地。随着保护工作的加强,近年来当地野生菌的品种品质都有了一定的保障,诸如干巴菌、松茸菌等菌子种群数量都得到了恢复,濒临灭绝的珍贵松茸也得到了保护。

陆春芳烹饪菌子。

烹饪一手好菜,小乡镇饭馆菌宴飘香

人物:陆春芳,金梦圆饭店老板。

菌事:经营饭店二十多年,拿手绝活是能烹饪出各种美味的野生菌。

菌贩收来的菌子,一部分会流向各地的菜市场,为市民家庭带去美味;另一部分则会被各大菜馆买去,摆上餐桌,供客人享用。

近日,我们来到马鸣乡政府所在地的一家饭馆,这家店被一对夫妇经营,多年的炒菜手艺“俘获”了当地许多人的胃口。而这里的特色菜就是以当地小小的菌子作为原材料,在他们的巧手制作下,变成了一道道诱人的美食。

这家饭馆虽然处于一个不算热闹的地方,但是饭店里却客人拥挤。为了不打扰老板的生意,记者只好等到非饭点的时候去采访。

我们一边吃着饭馆里的经典菜品,一边和老板聊起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对陆春芳、向丽琴夫妻俩来说,这个饭馆可以说承载了他们一半的生活回忆。据他们说,他们当初开饭馆的初衷就只是出于对炒菜的热爱,就这样,非科班出身的夫妻俩,开起了这个小菜馆,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四年。

炒干巴菌。

这么久的时间过去,他们的厨艺越来越有长进,饭馆的名气也随着饭菜的香味飘出了整个小镇。一家饭店可以开这么长时间,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提问,他们夫妻说,由于所在的小镇十分适宜野生菌的生长,从六月份开始,进入菌子生长的最好时期,来饭店吃饭的客人,无论是常客还是第一次来的客人,野生菌必点。

由于野生菌是当地的特产,所以夫妻俩专心研究制作野生菌菜品,做着做着就做出了门道,现在,各种野生菌菜品成了饭馆里的招牌菜。

洋芋火腿炖青头菌。

边吃边聊。看到记者吃得津津有味,夫妻俩向我们介绍起来野生菌制作的秘诀。他们告诉我们,把野生菌做得这么香,其秘诀全在原料的选择上:“为了让野生菌能够充分发挥本身的美味,必须选择上乘的新鲜菌子,同时,不同的野生菌品种做法也要有所区别。”在加工上,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拿爆炒菌子这道菜来说,他们选用纯种的土猪肉炼油,因为用这样的油炒出来的菌子,味道更鲜美。

据夫妻二人称,每年从六月到十月,饭馆就会有闻名而来吃野生菌的人,他们对野生菌的做法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夫妻二人会根据客人的喜爱,或炖汤,或爆炒,或清蒸。他们发明的洋芋火腿炖青头菌、青头菌烩洋芋丝等特色菜,是本店的特色菜。

因为他们用心做菜,才让饭馆的生意在小镇上火到现在。

曲靖日报记者陈泓洁实习生陈雨夏文/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马龙探菌香曲靖日报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