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巧刀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弃用味精5年,我做出自然鲜的菜品,源
TUhjnbcbe - 2025/3/5 20:26: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厨艺精湛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味精一直是我做菜的遮羞布。

鲜味不够,加味精!

异味太重,加味精!

味道太薄,加味精!

香味不足,还是加味精!

味精成了我学习烹饪的速成班,也变成我提升厨艺的绊脚石。

朋友们吃过我做的菜,赞扬我手艺好的时候,我甚至都能听到味精在厨房里冷笑。

“哼哼,手艺?他最好的手艺是把我放到锅里。”

让我做出彻底弃用味精的决定,是因为学厨前那份工作的特殊经历。

学厨之前,我做了一份电力系统的工作,常年外出,可以有机会接触各地美食。

味觉同样是感知世界的一种工具,有一段时间我对新奇的味道趋之若鹜,奉为至宝。

不过,吃到的越多,好奇心就越弱,惊喜越来越少,对味道的追求渐渐地回归本真。

因为我发现,除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味道之外,各地小店做出来的菜味道都一样,似乎是某种调味料加多了的感觉。

一种让人有些愉悦,但又有点乐极生悲的味道。

我甚至都怀疑是我味觉出了问题,吃什么都一个味儿。

有一次在家做菜的时候,不小心把鸡精和味精加多了。

当我吃到第一口的时候,我猛然发现这个味道就是在各地小店吃到的味道。

那次,我终于找到了吃什么都一个味儿的原因。

从那以后,我便彻底告别了味精。

学厨的时候,遇到一个对烹饪有特殊执念的好师父,教会了我很多提鲜的技巧。

后来我对烹饪理解越来越通透,对味道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菜品鲜味的出现变的越来越简单。

好了,“废话”有点多了,咱们言归正传。

本文总结了5种不用味精的提鲜方法,有属于烹饪原理范畴,有的是烹饪技巧,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用的。

01酱油提鲜

如果有调味料“提鲜排行榜”,在味精被提纯之前,酱油应该霸榜了几千年了吧。

酱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调味珍品,有人用它调色,有人用它提醇香,有人用它调咸口,有人只爱他的酱香味儿。

其实酱油还有更大的作用,就是增鲜。

我们很多人被味精的成分误解了,认为只有谷氨酸钠才有增鲜的作用。

共有6种氨基酸和他们的钠盐有鲜味,这6种氨基酸被称作呈味氨基酸,谷氨酸钠鲜味儿最足而已。

而酿造酱油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是非常丰富的,这是酱油增鲜强有力的基础。

酱油炒饭

不过想要酱油增鲜,使用方法上有特殊技巧。

我在之前文章或多或少提到过,酱油下锅的方式最好炝一下。

炝锅完以后直接放酱油炝,或者是炒菜的时候沿锅边淋入。让酱油接触高温,激发味道。

这种方式激发的是酱油的酱香和醇香,鲜味在这个过程中会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酱油中的呈味氨基酸钠盐,尤其是谷氨酸钠在温度超过度的时候变性为焦谷氨酸钠,虽对人体无害,但是失去鲜味。

想要酱油增鲜,在炒菜的时候把酱油少量的加到菜上。

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护更多的呈味氨基酸钠盐的“存活”,起到增鲜效果。

换句话说,想要最大限度的获得酱油所有的味道,需要放两次。

一次炝,得酱香和醇香,一次普通放,得鲜味。

对调味料研究越深就越喜欢酱油,我专门给它写了好几篇文章,我把链接放在末尾,看完本文后大家可以看看。

02醋不仅仅是酸的

酸味是醋身上最张扬的标签,由于酸味太过尖锐,以至于盖住了它提鲜和增鲜的本领。

细心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醋有“提鲜”和“增鲜”两个功能。

醋这味调料中的酸,可以去腥解腻。

相对于其他的味道,鲜味略显弱势,很容易被压制。

而腥膻这种异味,又比较强势,只要有它们存在,鲜味就比较难表达出来,或是表达出来也让人难以察觉。

当醋酸味把腥膻味去除或者中和以后,鲜味更容易显现出来。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一些喜阳的低矮植物的生长就会被限制。

但是它们没有能力像乔木一样,长到高处去争夺阳光。

从远处看,我们只能看到高大的乔木。若是乔木消失后,低矮的喜阳植物就会快速生长,从远处也能一眼看到它们。

这一点在烹饪上最直接的体验,吃饺子蘸醋比不蘸醋更鲜。

这个过程,醋并没有给味道增鲜,而是抑制住遮挡鲜味的异味,所以是“提鲜”。

增鲜的作用,源自于醋在发酵时产生的氨基酸。醋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也是比较高的,增鲜和酱油原理相同。

炒菜的时候,醋也需要炝,高温会让醋酸快速挥发。

醋香味来源于少量的酸味和呈香味的氨基酸的共同作用。

醋溜白菜

03酒

酒同酱油和醋一样,均是发酵而成。

不同的是,酱油在发酵中得到比较温和的味道。

而醋和酒的味道就比较“尖锐”,醋酸,酒醇。

和醋一样,酒也是具有提鲜和增鲜作用。

酒去腥的原理:

鱼虾水产,禽类以及畜类的肉中含有的腥味,来源于三甲胺,酒中的乙醇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深入食材内部。

而三甲胺又是溶于乙醇的,乙醇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同时带走三甲胺,达到去腥的作用。

酒在使用的时候,要秉承一些特殊原则。

具有挥发条件的菜品可以用酒调味,不具备挥发条件的菜品,不建议用酒调味。

用酒调味时,菜品在烹制过程中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挥发。例如炒菜,烧菜,炖菜。

酒精挥发会带走异味,留下鲜味。

若是酒精得不到完全挥发,酒精的味道会影响菜品整体口味。

什么时候不能用酒调味呢?饺子馅儿,包子馅儿这种被面皮包裹,食材处在封闭空间的菜品最好不用酒调味。

醉虾

经过我对酒的研究和使用经验,得到烹饪用酒的排行榜,第一位花雕酒,第二位黄酒,第三位白酒。特别说明,市面上售卖的料酒不推荐使用。

关于用酒做菜,也专门写过文章,同样放在文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04借味

借味算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烹饪技巧,之所以说它高级,是因为普通人使用率不高而已,其实很简单。

自然界中,不乏一些自带鲜味的食材。

蔬菜类的葱姜蒜,香菜,芹菜,西红柿,洋白菜,胡萝卜,芹菜,菌菇类等等。

禽类中的鸡蛋,鸡鸭肉。

水产类的虾蟹,贝类,海带,紫菜等等

要掌握借味技巧,只要转变一下思路就行了。

换一种视角看待食材,把食材看作一味调料,它的本味就是这种调料所能提供的味道。

做菜的时候,用少量具有鲜味的食材,给整道菜品增鲜即可。

只不过,增鲜效果肯定比不过纯度更高的鲜味调料,可以与其他增鲜技巧共同配合。

借味技巧我以前经常用尖椒土豆丝这道菜举例,今天换一个用到极致的例子。

我国的台湾省,最负盛名的台式牛肉面,汤汁鲜美醇香。

台式牛肉面的汤,用炖肉的肉汤和用蔬菜熬制的蔬菜汤调配而来,汤中的鲜味大部分来自于蔬菜。

05糖

用糖增鲜有点“混淆视听”的成分,我们的味觉对鲜味和微甜的味道区分能力有点弱。

鲜味和微甜味,两种味道单从味觉体验上来说,有点“近亲”的感觉。

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微甜就是鲜味。

其实糖给菜品增鲜也有真材实料的本事,西餐厨师惯用的美拉德反应。

在没有酶的作用下,高温中氨基酸和还原糖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变化,让食材发生褐变并产生香味和鲜味。

西餐的煎牛排,蛋挞,面包味道均来自于此。

我们中菜烹饪时,没有主用美拉德反应的技法,但在锅中满足条件后,反应自然便会发生。

另外,糖具有中和酸,和降低燥辣的作用。然后起到提鲜的作用。

06高汤

俗话说,“战士的枪,厨子的汤”。

老一代的厨师善用高汤给菜品提鲜增香,凝聚了食材精华的高汤,释放出来的味道会给菜品复合味的形成提供最大的助力。

随着现代调味料的“发达”,鲜味获取更加容易,用汤的厨师变得越来越少。哎!

高汤的制作讲究选料精良,步骤繁多,文火慢吊。

换而言之,高汤的制作,费钱又费功夫。

高汤代表菜,开水白菜

不过我们可以在家制作简易版的家庭高汤,用来提鲜。

蔬菜高汤:胡萝卜,芹菜,香菜,葱姜蒜,金针菇等等这些蔬菜,或者是这些蔬菜的下脚料,萝卜皮,香菜茎等等,放到水里,烧开慢炖。

排骨高汤:家里做排骨,无论红烧,糖醋,做之前最好用高压锅压熟。压的时候放点葱姜酒去腥,少量的胡椒和八角增香去腥。排骨压熟,锅里的汤可用作排骨高汤。

鸡蛋高汤:蛋液搅匀,锅中少加油炒熟,比平时可以稍火大一点,加开水,烧几分钟就能得到鸡蛋高汤。

海鲜高汤:海鲜类的外壳,例如虾蟹的外壳,清洗干净后下锅煎变色,加热水烧开几分钟就能用作海鲜高汤。

得到的高汤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汤,配置汤面,炒菜的时候用来代替水。

这些方法有的是师父教的,有的是我在开私厨做创意菜的时候发现并且改良了的。

而且到现在,一直都在使用。

我的店里有一句话:“遵循自然规律,不时不食。尊重食材本味,极简烹饪。”

我一直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坚持至今。

看了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试着用的方法在烹饪时给菜品提鲜。

自然鲜的味道,绝对会惊艳到你。

我喜欢用文字分享烹饪感悟,旨在与大家一起提高厨艺。

觉得我的文章有些许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

1
查看完整版本: 弃用味精5年,我做出自然鲜的菜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