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巧刀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直将锄师变厨师
TUhjnbcbe - 2025/1/18 17:43:00

作者:韩玉川

家住重庆市深度贫困乡石柱县中益乡光明村上进组的贫困户李宗平,曾是村上有名的种地能手,人称“锄师”,挥锄种庄稼的“锄艺”那是呱呱叫。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全村知名的“厨师”。从“锄师”到“厨师”的华丽转身,完美的演绎了李宗平感人的脱贫人生之路.......

“锄师”不利,脱贫山歌老是难唱响。李宗平的家居住在海拔近千米的中益大山深处,过去这里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李宗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近乎于封闭的环境中,长年累月以锄为伴,靠种以“三大坨”(土豆、红薯、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维持生计。聪明的李宗平延续了祖辈农耕的传统,挥锄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天长日久,锄技大长,举锄如同杂耍,信手拈来,渐渐成了种庄稼的能工巧匠,他种的农作物总比其他很多农户长得好,收成高,有的农户还常常上门向他讨教挥锄种地老获多产之术。但由于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低加之土地有限,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一家六口靠着种地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为增加家里的收入,妻子外出打工,李宗平则一直在家继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坚守庄稼阵地,并与父母一道照看两个小孩。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特别是大儿子进县城到石柱住读高中,开支陡增。后又考上大学,虽然国家有教育补助,但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等更增大了家里的支出,原本生活就很困难的家负担加重。小女儿也在中益小学开始上学。他家因学致贫。为改变现状,李宗平加大了在地里劳作的力度,但收效甚微,陷入了锄头挥得好力气下了不少,但收入老是增不了的怪圈。他先后尝试了扩大“三大坨”种植面积希望以量取胜,但不能如人意,又进行过农作物品种调整,还是无功而为。贫困的帽子一直挥之不去。

厨师出征,弹起锅碗瓢盆交响乐。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重庆石柱中益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中益乡党政和光明村村支两委对贫困户实行了“一户一策”的脱贫帮扶举措,认真分析了李宗平家里贫困的原因,认为李宗平仅有单一的挥锄技能无法走出困境,要在新的技能培养上发力,通过扶智,使其掌握新的生存技能才能走上脱贫增收的之路。于是决定免费将其送到山外去参加厨艺培训学习,掌握厨师本领,以厨艺脱贫增收致富。挥洒锄头而布满老茧的手去掌锅勺?李宗平简直不敢相信,他在去还是不去上犹豫了好几天。作为帮扶干部的中益乡党委副书记唐树权和驻村第一书记谭祥华看出了他的心思,多次上门和到田间地头去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乡村扶贫干部的真情打动了这个从未走出过中益大山的老实巴交的贫困农民。带着对脱贫的渴望,他终于走进重庆第二大都市----繁华万州区的厨师培训课堂,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厨艺学习。

课堂上,李宗平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文化不高的他厨艺理论学习显得有些吃力,但他没有退缩,很是用功,碰到不认识的字和弄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刨根问底,直到心领神会;厨艺实际操作他更是百般上心,为能像师傅那样炒出美味可口的“重庆菜”,从食材选择到调料搭配,从刀工砍切到煎炒、火候控制,从色、香皆具到味、相互衬等,在实作课上他是那么的投入,师傅传授的技巧他都力争一一牢记在心。起早贪黑,反复看书明道理,不停实作熟技巧,不耻下问,比其他很多学员舍得付出。万州繁华都市的美丽景色他也无暇去光顾,整天泡在课堂上、站在灶台前。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圆满结业,获得了厨师四级证书。从此,他掌握了一门新的生存技能,同时也与三尺厨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了技术但没有资金开店,学的厨艺无用武之地。正当李宗平为此焦急万分一筹莫展之时,农行重庆石柱支行的扶贫干部来到李宗平家走户调研,当了解到李宗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后,向其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讲授农行小额扶贫贷款的作用,李宗平的难题在农行人的倾情相助下迎刃而解,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很快投放到位。真是雪中送炭啊!李宗平用这笔钱在中益乡街上最热闹的地段租了一间小门面,简单装修后,迅速购回灶具、餐桌、锅碗瓢盆等。很快,以其妻子姓取名的“唐姐餐馆”在大山沟里闪亮登场,李宗平的锅碗瓢盆交响乐从此开始发声。他因此成了中益乡第一个开起餐馆的贫困户,也是石柱农行放出的第一笔支持贫困户创业开餐馆的小额扶贫贷款。

出师告捷,凯歌高奏好日子梦圆。李宗平的小餐馆开业时时值中益乡建设的高潮期,工地热火朝天,人流量大,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人也日渐增多,因而他的餐馆一开门就格外引人注目,食客不断桌桌满员,宾朋溢位热闹非凡,有时甚至还出现了顾客等候的可喜局面。这突如其来般的闹热场景,李宗平夫妇俩虽有些措手不及,但他们以勤自如应对,往往是天不见亮就开门,营业至凌晨才打烊,一天到晚忙得难有闲暇。开门大吉,面对营业额的日增,虽苦虽累,夫妻俩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心里总是感觉滋滋的甜。

在经营中,李宗平深知“顾客是上帝”的真谛。来中益街上用餐的,大多来自城里到此旅游观光的游客以及一些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等工地上的施工管理人员,这些人大都见过世面,对菜品的要求也较高。李宗平待客如宾,不仅服务热情周到,而且还在菜品的色香味量上下足功夫。为给顾客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他不断钻研烹饪技术,提升自己的厨艺技能。还将绿色环保概念引入餐饮中,蔬菜尽可能是老家自己和邻里乡亲栽种,纯原生态。在店里经营进入淡季的时候,他就回到老家,发挥自己的“大锄”技能,种上各种蔬菜,还动员邻里乡亲栽种,不仅供应自己店里之需,还能带动一些农户种菜也增收。经济价值不高的土豆、红薯、玉米“三大坨”在李宗平的巧手中成了餐桌正品。如他推出的土豆系列菜肴很是抢手,创新的“土豆腊排猪蹄儿汤锅”成了中益的一道名菜、拿手的土豆炒肉丝诱人不禁不止吞津、精心烹制的传统的土豆洋芋饭香飘四溢,土豆的附加值在他的创新和精耕细作之中得到持续提升。今年4月,来中益乡参加重庆农行“惠生活直播”为中益乡及周边农特产品直播带货的抖音网红扶贫达人乡村胡子哥来“唐姐餐馆”用餐,对土豆系列菜肴赞口不绝。李宗平夫妇俩还十分注重食品的安全,严把进货关,操作也很注意卫生,生熟分离,蔬菜多次清水漂洗,碗筷消毒柜杀菌,爱干净的妻子总是把店堂打理得干净整洁,顾客一进门就胃口大开。艰辛的付出换来较丰的收益,几月下来细细盘点,哇,平均每月营业额上万元,年增收入将近7、8万元。真是让夫妻俩喜出望外。

“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李宗平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对老百姓的好。在政府和农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经他自己辛勤努力,李宗平实现了从“锄师”到“厨师”的华丽转身和从“大锄”到“大厨”质的飞跃。开餐馆圆了脱贫梦,一家子终于走出贫困境地过上了好日子。今天,他在老家又修起了两楼一底的“小洋楼”,国家还给了补贴并统一进行了“四改”:改厕、改厨、改地坪、改风貌;两个小孩读书有国家资助使他早没了后顾之忧;吃、穿、医更不是问题。像其他贫困户一样,“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也在李宗平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动体现。近期,大学刚毕业的大儿子在重庆市区也找到了份工作。开餐馆收入增加,大儿子自食其力,开支负担减轻,国家还有这么多红利尽情的享有,家里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的好转,日子越过越红火。每每谈起这些可喜变化,一种对党的感恩之情就在李宗平的心田里油然而生。

“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随着中益乡全域康养旅游战略的推进,来中益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真是商机无限。把餐馆做得更好更大更强的思路在李宗平脑海里开始萌生。在党的扶贫好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这位贫困户“大厨”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在中益大山里将会演奏得更加嘹亮。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将锄师变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