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庄媛
近段时间,预制菜成为食品行业中的热门话题。
预制菜可谓出道即走红,一度成为资本抢占的“新风口”。纵览各大商超、餐厅,各式各类的预制菜也逐渐占据地盘,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然而,争议也交织而来。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预制菜,表示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此外,食品安全是否过关、产品标识不清不楚,也是消费者吐槽预制菜的重点。
1
预制菜是由工厂流水线生产,将可食用原料经过预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产品,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的速食菜品。目前国内预制菜可大致分为三个品类,一是对原材料进行精细化加工,如采用净菜等,通过中央厨房配送;二是腌制产品、调料用品等半成品菜式;三是加热、炖煮即可食用的成品菜式。
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预制菜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在“快节奏”时代颇受消费者青睐。想想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无需买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等冗长程序,也无需高级的烹饪技巧、精进的厨艺,只需十几分钟的简单加工就能用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菜肴抚慰身心,确实是“懒人之光”。麻辣小龙虾、金汤酸菜鱼、佛跳墙、宫保鸡丁……预制菜让“厨房小白”也能大展身手、鼓捣出“大菜”“硬菜”,体验人间烟火气。
预制菜的走红,除了自身的独特属性,也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一方面,食品营养和加工工程技术、保鲜技术、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预制菜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疫情的影响加速了预制菜发展进程,“家里蹲”的人们对预制菜的需求增多,餐饮业也有转型升级的压力。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预制菜赛道变得愈发热闹,预制菜市场步入快速发展期。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达到亿元。而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则预测,预制菜市场规模未来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
显然,预制菜已经“预热”“加温”,开始蒸腾出深藏的美味。
2
纵然预制菜有诸多优点,市场上升空间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传统“鲜炒鲜煮”的现制菜品,预制菜有不少痛点。
首当其冲的就是味道与口感。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年,有近五成的中国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还原度低,食用体验不及预期,其中认为预制菜味道还原不足的占比为82.9%,认为口感还原不足的占比则为73.9%。
有人可能会说,选择预制菜的人应该多少心里有数吧?没错,如果你是主动选择的预制菜,对预制菜的出品有预估,那可能不会太较真。问题在于,在预制菜火热的当下,有一些商家“抖机灵”,动起了浑水摸鱼的歪心思,在堂食、外卖中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消费者。
外卖和堂食商家使用预制菜,可有效节省人工成本、提高出餐效率,有利于连锁餐厅的菜品标准化、味道统一化,对餐饮企业来说可谓利好颇多。但消费者选择在外就餐就是为了享受餐饮烹制的服务,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或者没有告知使用预制菜,实际上就是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而即便是主动选择了预制菜,消费者也不能完全放心。比如,7月,趣店预制菜在直播中推出了“1分钱吃酸菜鱼”的福利。有消费者购买后,收到的产品内外包装保质期不一致,直播介绍的保质期和外包装显示的保质期均是3天,但内包装肉片的保质期是12个月。
一般而言,相对于保质期长的预制菜,保质期短的预制菜意味着更新鲜、口感更佳、防腐剂添加量也更少。消费者以为自己买的是“相对新鲜”的预制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说连保质期这种关键信息都能随意标注,那预制菜又如何让人安心?
种种问题提示,预制菜没有看上去那么“香”。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门槛低、参与者众多,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存在口感不一、品质良莠不齐等现象。预制菜的长远发展,依然离不开时间和市场的考验,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规范。
3
预制菜上游连着田间地头,下游连着消费变革,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回归到消费本质,绿色健康、方便快捷、口味还原等仍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预制菜如何更加安全美味?怎样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诉求?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实则指向同一个方向:预制菜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自上而下的行业标准,预制菜的规范化管理如箭在弦。
可喜的是,为更好推动和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今年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及,鼓励制售半成品和净菜上市。而广东、福建、山东等地也先后推出预制菜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当地预制菜产业发展。前不久,中国烹饪协会也正式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对预制菜的原辅料、产品标准、生产过程卫生、标签、包装和贮存要求等均作出明确规定。相信随着标准的完善和监管的规范,预制菜行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预制菜企业而言,牢牢把握消费者核心诉求,打造高品质的差异化商品,是赢得持续繁荣的关键。一方面,要守好食品安全底线,保障产品质量,确保消费体验始终“在线”;另一方面,也应精益求精,致力于技术升级与创新,进一步“提味”“增香”,让预制菜持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