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巧刀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交广会客厅舌尖上的时代变迁五代人讲述
TUhjnbcbe - 2022/9/23 9:52:00
白癜风根治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从瓜子、花生到牛排、排骨饭,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火车餐饮不断更新升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旅行生活,也记录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每个人的味蕾中都有一个基因密码,镌刻着童年与故乡的食物记忆。火车的另外一头是家的方向,漫长枯燥的旅途因为家乡美食的相伴,拉近了与家乡的距离,让旅途变得温馨美好。

50年代,百废待兴,餐车是新鲜事

“我是年上班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火车上有餐车那是很新鲜的事,只有开往北京等大城市的火车才有。”86岁的邓青老人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客运段第一代厨师,关于餐车他记忆犹新。

那会儿,他值乘的列车是21型蒸汽机车,座位是木板凳子,四处漏风,冬天保暖比较差,供暖就是靠乘务员烧锅炉。

当时餐车供应以盖浇饭为主,价格1.5毛至5毛钱一份,1.5毛的菜就是青菜、3毛的有肉末、5毛一份的是最好的,里面有几片肉。能在火车上吃上一顿饭是让人羡慕的事情。

即使环境和设备比较简陋,但是服务旅客的宗旨却没有打折扣。

邓青说:“那时候的春运,车厢里面人挤人。记得有一次从北京回来,一位越南侨民拉着我的手说钱丢了,没钱吃饭,我就给他买了一份饭,还给了他1块钱,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2.5,1块钱相当于我一天的工资,然后他拉着我的手不停地道谢。”

60年代,计划经济,火车上吃饭不用粮票

年参加工作的陈荣中,是南宁客运段的第二代厨师,在厨房干了30多年,还曾经到国外学习交流厨艺。

陈荣中回忆到:60年代,是计划经济年代,物资比较匮乏,买什么都需要粮票,但是在火车上就不用。旅客在车上花1块钱就能吃上一份盖浇饭,用个圆圆的碗装饭,上面盖一些肉沫青菜。

那时候食材有限,厨师就多花心思在炒菜的技巧上,尽量把味道做好,让旅客吃出家的味道,做的菜也会根据沿线旅客口味来调整,到湖南境内就多放点辣椒,到河南了就稍微放咸一点点,往广州方向的就做甜一点、淡一点,这样炒出来的菜旅客都比较满意。

“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里面炒菜,有位旅客跑到窗口说,师傅,你做的菜很香啊,有家的味道。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厨师的最高夸奖,高兴了好久。”陈荣中笑着说到。

70-80年代,物资丰富,开始追求口味

70-80年代,厨师掌门人的接力棒就传到了王树平手中,为了增长厨艺,他一门心思研究新菜,后来还考取了高级中式烹饪师的职称。

“80年代,旅客穿衣打扮渐渐时髦起来,对饮食口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为了满足需求,我们餐车就根据沿途饮食习惯,开始供应炒菜,菜的样式从刚开始的四五个,增加到十多个。像道口烧鸡、宫保鸡丁、红烧鱼块、青椒肉片等家常菜旅客们比较喜欢。”王树平回忆到。

那时候坐车的旅客很多,基本上每一趟都超员,在车上吃饭的旅客也很多,每一餐要做上千份盒饭,餐车人员24小时连轴转,没有早中晚餐供应的区分,餐车人员的送饭车推不过去,只能用箩筐,用肩扛,加上热心的旅客帮传递,这样才能保证供应。

“当时餐车是烧煤的,在火力不旺的情况下,我们通常都用嘴吹、用纸皮来扇,一天工作下来,衣服从头到脚都是黑的,只有牙齿是白的,但是我们也不觉得累,能让每位旅客吃饱饭,我们都很开心。”王树平说。

90年代,特色菜肴,体验更美好

90年代,旅客对菜的品种和口味有了更高的追求,列车上相继推出了阳朔啤酒鱼、壮乡柠檬鸭、八桂*焖鸡、和干烧瓦块鱼等广西特色菜,让旅客在车上就能品尝到壮乡美食。

列车更新换代,全部换成了空调车,餐车内厨还配有电磁炉、蒸饭箱、电冰箱等设备。餐车内厨电气化之后,煮饭做菜更加干净、便捷,现在煮饭有蒸饭箱,一次性可以煮几百人的饭,炒菜用电磁炉随开随用非常方便。

“有一年春运,凌晨2点多,有一对小夫妻带着一个1岁多的孩子来到餐车,小孩发烧,一天没吃东西,我就打开电磁炉,10分钟给小孩熬好了米粥。”南宁客运段第四代厨师廖清贵说到。

此外,他们还在列车上设置生日餐、病号餐、宝宝餐,在节假日期间,还会邀请旅客一起到餐车包饺子、做汤圆,开展丰富多彩的列车活动,让旅客体验更美好。

21世纪,智能出行,高铁“外卖”上线

21世纪,旅客更注重健康饮食,少吃多餐。高铁上的餐食有冷链盒饭、新鲜水果、奥尔良烤翅和奶茶热饮等个性化美食。

“叮”随着微波炉的一声响,盒饭加热程序完成。

“这是6号车12F旅客订的盒饭,加热好了,送过去吧。”列车长符雪婷叮嘱到。

从加热到送餐到座,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方便快捷。

“现在复兴号列车上实现wifi全覆盖,旅客还可以通过、手机APP、

1
查看完整版本: 交广会客厅舌尖上的时代变迁五代人讲述